Global
EN
可持续发展
可持续发展
持续创新、引领行业进步是我们不屈的使命。
新闻&资源
新闻&资源
时刻与您分享我们的一点一滴
关于我们
关于我们
音特电子集技术研发、芯片制造、封装测试、销售和服务于一体
人才发展
人才发展
一同释放潜力,塑造人类健康未来
新闻&资源
时刻与您分享我们的一点一滴
企业新闻 行业资讯 产品知识 资料下载
医疗设备全球监管的核心框架之分类
来源:音特电子 发布日期:2025-08-24 浏览次数:348次
分享:
医疗设备的分类体系因国家 / 地区监管框架不同而存在差异,其中 I、II、III 类 是中国、美国、欧盟等主流市场的通用分类方式,而 A、B 类 常见于印度等特定国家的风险分级体系。以下从全球视角解析分类逻辑及典型应用:
医疗设备分类是全球监管的核心框架,理解不同体系的风险分级逻辑是合规的基础

一、中国:风险分级的 I、II、III 类体系

中国依据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及《医疗器械分类规则》,按风险由低到高分为 I 类、II 类、III 类,具体划分规则如下:

 

  1. I 类(低风险)
  • 判定标准:通过常规管理即可保证安全有效,通常为非侵入性、短接触时间或仅接触完整皮肤的器械
  • 典型产品:医用检查手套、纱布绷带、手动病床、基础外科手术器械(如剪刀、镊子)
  • 监管要求:仅需向市级药监部门备案,无需注册审批
  1. II 类(中度风险)
    • 判定标准:需严格控制管理,通常涉及侵入性操作、接触黏膜或短期植入
    • 典型产品:电子血压计、血糖仪、避孕套、针灸针、超声诊断仪
    • 监管要求:需向省级药监部门申请注册,提交临床评价资料
  2. III 类(高风险)
    • 判定标准:直接涉及生命支持、长期植入或接触血液循环 / 中枢神经系统
    • 典型产品:心脏起搏器、人工关节、血管支架、CT 机、可吸收缝合线
    • 监管要求:需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,提交全面临床数据及风险管理报告

 

动态调整示例
2025 年最新分类界定显示,肌腱修复补片、胶原蛋白软骨修复填充剂等因涉及组织修复且需长期植入,被明确归为 III 类。而部分低风险产品如医用隔离衣、防护面罩则从 II 类调整为 I 类,体现监管灵活性

二、欧盟:MDR 框架下的四级分类

欧盟依据《医疗器械法规》(MDR 2017/745),将医疗器械分为 I 类、IIa 类、IIb 类、III 类,风险逐级升高:

 

  1. I 类(低风险)
  • 判定标准:非侵入性、非植入性且不接触循环系统 / 中枢神经系统
  • 典型产品:医用敷料、手动手术器械、血压袖带
  • 监管要求:仅需自我声明(CE 认证),无需公告机构审核
  1. IIa 类(低 - 中度风险)
  • 判定标准:短期侵入性操作或接触组织 / 体液
  • 典型产品:导尿管、助听器、牙科填充材料
  • 监管要求:需通过公告机构审核(如 TÜV 南德),提交技术文件
  1. IIb 类(中度 - 高风险)
    • 判定标准:长期侵入性操作、接触循环系统或具有诊断 / 治疗功能
    • 典型产品:透析设备、除颤器、胃镜
    • 监管要求:需公告机构审核临床数据及风险管理计划
  2. III 类(高风险)
    • 判定标准:植入人体超过 30 天、支持生命功能或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
    • 典型产品:人工心脏、心脏瓣膜、可吸收植入物
    • 监管要求:需通过公告机构严格审核,提交完整临床研究报告

 

2025 年最新调整
根据欧盟 MDCG 指南,新冠检测产品分类调整为:SARS-CoV-2 核酸检测归为 B 类(原 D 类),自测器械归为 C 类(原 D 类),反映对传染病检测风险的重新评估

三、印度:A-D 类风险分级体系

印度采用 A 类(低风险)、B 类(低 - 中度风险)、C 类(中度 - 高风险)、D 类(高风险) 的四级分类:

 

  1. A 类
    • 判定标准:非侵入性且不接触人体或仅接触完整皮肤
    • 典型产品:外科口罩、酒精棉球、一次性手套
    • 监管要求:无需注册,仅需自我声明
  2. B 类
    • 判定标准:非侵入性但接触黏膜或短期使用
    • 典型产品:体温计、血压监测设备、牙科印模材料
    • 监管要求:需向中央药品标准控制组织(CDSCO)注册
  3. C 类
    • 判定标准:侵入性操作或接触体腔 / 体液
    • 典型产品:植入物、血液透析导管、心脏支架
    • 监管要求:需 CDSCO 审批,并提交临床数据
  4. D 类
    • 判定标准:长期植入、支持生命或接触循环系统 / 中枢神经系统
    • 典型产品:心脏起搏器、人工关节、血管内支架
    • 监管要求:需 CDSCO 严格审核,通常需开展临床试验

四、其他国家 / 地区分类对比

  1. 美国 FDA
    • 分类逻辑:I 类(一般控制)、II 类(特殊控制)、III 类(上市前批准)
    • 典型产品:I 类(压舌板)、II 类(心电图机)、III 类(人工耳蜗)
    • 监管差异:II 类需 510 (k) 预认证,III 类需 PMA 上市前批准
  2. 日本
    • 分类逻辑:I 类(非管理)、II 类(自主检查)、III 类(第三方审核)、IV 类(厚生劳动省审批)
    • 典型产品:IV 类(心脏起搏器)、III 类(CT 机)

五、分类混淆点与应用建议

  1. 术语差异
    • 中国的 I 类≠欧盟的 I 类:中国 I 类风险低于欧盟 I 类(如中国 I 类包含部分欧盟 IIa 类产品)
    • A 类 / B 类≠I 类 / II 类:印度 A 类对应中国 I 类,B 类对应中国 II 类,但具体产品划分仍有差异
  2. 实际应用场景
    • 监管合规:出口至中国需符合 NMPA 的 I-III 类标准,出口欧盟需匹配 MDR 的 I-III 类及 IIa/IIb 细分
    • 产品研发:高风险器械(如植入物)需提前规划临床路径,低风险器械可简化注册流程
    • 市场准入:印度 A 类产品可快速上市,而 D 类需 12-18 个月审批周期
  3. 动态跟踪机制
    • 中国每年更新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》,欧盟 MDR 持续调整分类规则(如 2025 年新冠检测降级),企业需定期查阅官方公告。
    • 建议通过 NMPA 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平台欧盟 EUDAMED 数据库 等工具实时查询产品分类

医疗EMC解决